您的位置 首页 > 歌手

遇见未知的自己_遇见未知的自己主要讲的是什么

1.《遇见未知的自己》初中读后感

2.《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3.张德芬在什么背景下写出《遇见未知的自己》?

4.找对地方,从心出发,方能快乐——读《遇见未知的自己》序言

5.《遇见未知的自己》书摘

遇见未知的自己_遇见未知的自己主要讲的是什么

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在外的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生活是最好的上师,我们内在创造了外在的一切,如何看清楚自己内在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自己幸福快乐的,关键也是自由解脱的唯一路径。

干杯和感恩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

当你接受小我受打击、不去壮大它,允许它被缩减的时候,你的整体生命的质量都会提高,困难也容易解决。

而感恩,正是你用谦卑的心去体会一切之后,自然而然发生的感恩,会带来更多的谦卑,更多的福分,更多的快乐。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一面欣赏风景,一面成长。

故事的开始是一位名叫若菱的女子,在又一次和爱人争吵之后开车飞奔在一条山区的道路上,快速驾驶,加速超车,甚至没有意识到超速行驶的危险,甚至有一种:如果发生了危险,死个痛快的解脱。

突然在一个爬坡山路上,若菱的车子居然息了火,就在自怨自艾的同时,发现不远处一间小屋里照射出来一束灯光,屋里住着一位老人,而且在这个屋子里,老人和若菱有了对话,老人问了若菱一个问题: 我是谁?

通过一系列的发问,回答,让若菱越来越困惑~我到底是谁?

而在更多的过往不愉快的回忆中,若菱又发出了一个疑问:

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我们想要的是快乐么?可是多少人得到的快乐并不多?为什么?

人的追求:爱!喜悦!和平!

爱 并不是指一般的男欢女爱,而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不求回报。

就像父母对孩子的爱吗?--有些父母的确可以表现出真爱的特质,但很多父母却是以爱为名,让孩子为他们而活,而不是尊重孩子自己的生命历程。

4,我为什么常常不快乐?

既然快乐取决于外在的东西,那么,一旦那个令人快乐的东西或事物不存在了,快乐就消失了,而喜悦不同,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拥有它,外界是夺不走的。

5,人生就像一场戏。

每个人从小到大都有一个意识,那个意识在小时候有记忆以来就一直存在,陪着上学、读书、结婚、工作,所以在我们里面是一直没有变的,尽管我们的身体,情感,感受,知识和经验一直都在改变,但是我们仍然保有一个基本的内在真我作为目睹一切的观察者。

这个内在真我不会随随身体而生,也不会随死亡而消灭,它可以观察人世百态,欣赏日出月落,云起云灭,而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它。

6,层层包裹的同心圆

7,这个世界是什么组成的?

能量争夺战。

不仅是所有眼见的物质,连看不到的声音、思想、意识、情感都是某种有特定振动频率的能量。

8,你所招引的人、事、物。吸引力法则

我们因为与自己生命的源头没有连接,失去了能量来源,所以不停的向外求取,以获得能量。更糟糕的是,和我们的同胞--其他的人,争夺能量。

现代社会像个杀缪战场,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去争夺别人的能量,向控制他人用权力,凌驾于他人之上,获得别人的关注,认可喜爱或者证明自己是对的,好的,高人一等的,不一而足。

如果人类能够掌握重心,连在自己生命能量人头的秘密,就不需要再用这种手段去争夺能量了。

9,巧遇旧识。潜意识初探

冰山理论:我们的整个意识像座冰山,在水面上的表意识只占了1%,有些理论说是5%或10%,不论如何,我们可以感知和控制的部分是惊人的少。

? 引用一些意识和潜意识的资料:大约100年前,我们伟大的心理学家发现了人类的潜意识,它控制了我们的思想、感受、行为,以及对人、事、物的反应,还有我们的人际关系和做决定的过程。

? 他是一个看不见的世界,但是主宰着我们外在的世界,我们的意识、自我的了解、思考、理性、判断、情感都是从潜意识来的。我们在意识层面对自己一切的认知、喜好,只是占了我们自己全貌的1%而已。潜意识是非常强大的力量,它对我们的自我有完全的影响,而他的99%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10,当灵性与科学相遇,我们创造了自己的世界。

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从生理学角度来说,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联系,比如说如果你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惨痛苦,那么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复的违章神经,网络连线和整合,这就变成了你的一个情绪模式。

11,命好不怕运来磨,潜意识中的人生模式。

我们自以为可以操控我们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选择,但实际上,我们是一部自动化制约模式下的机器,很多时候身不由己。

性格倾向x外在环境x各种教育x生活x前世业力=人生模式。

12,遇见难得的知音,潜意识的表达方式。

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到你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虚认同。

13,回溯童年的记忆,我们身体的障碍。

有多少人出生之后能够的被母亲一直怀抱着饿了就吃奶,哭了有人安抚,很多时候,大人的观点是不要宠坏孩子,要定时喂奶,每到喂奶时间,即使宝宝饿了,也不给她喂孩子,哭的时候让她哭,免得宠坏了老让人抱。当一个生命成为受精卵的那一刻之前,只是一个意识的存在,然后突然间闯进了一个小小的细胞中,慢慢的具有了每天长大的身体,但还是在一个安全的环境当中,感觉和周围的东西是合一的。

然后这个生命出生了,经历过那个巨大的创伤和惊吓,与提供自己生命所需的源头分离,一开始很迷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肚子饿了,居然会得不到东西吃,因为原本以为可以和这个世界是一体的,而在现实的冲击下,产生了幻觉,误以为我和我的身体与这个世界是分离的,为了寻找自我,我们就发展出了小我在这个世界上抓取所有我们能抓取的东西,证明自己的存在,因为小,我是如此虚幻脆弱,所以它需要更多的抓取,获得才能延续它脆弱的生命

14,重新和身体连结,瑜伽和呼吸。

集中注意力,把觉知带到那个最紧绷的地方,深呼吸,每次呼气的时候,带着意念和那个地方沟通,让它放松点儿。关注自己的身体,他就会回应你。

15,激励大师的体验分享,饮食与健康。

我们虽然讲“突破身体的障碍”,身体却是我们寻找真我的必经之路,所以才要倾听身体的信息,跟身体连接而为了把这条道路修直修正,我们必须好好呵护自己的身体,就像一辆车也需要好好维护一样,不然有一天寸步难行的时候,讲心灵的追求也是枉然。

16,卸下光环后的人生,健走。

我们为自己的意识带入了更多的知觉,就像我们的眼睛,虽然可以有很广的视野,但我们的注意力其实只是聚焦在前方很狭窄的范围。

17,“担心”是最差的礼物,不如给他祝福吧!

无论你多么爱他,多余的担心都是最差的礼物,不如给他祝福。

《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

? 我有一副身体,但并非我自己的身体,我可以看见并感受到我的身体,然而,凡是可以被看见以及被感受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观者,我的身体也许疲惫或兴奋,生病或健康,沉重或轻松也可能焦虑或平静,但这与内在的真我完全无关,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己的身体。

? 我有欲望,但我并非自己的欲望,我能知晓我的欲望,然而,那可以被知晓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欲望来来去去,却影响不到内在的我,我有欲望,但我并非自己的欲望。

? 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己的情绪,我能觉察出我的情绪,然而凡是可以被觉察的,并不是真正的觉者情绪反反复复或影响不到内在的我,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己的情绪

? 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我可以看见与知晓自己的思想,然而,那可以被知晓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来来去去,却影响不了内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

? 我就是那个仅存的纯粹的知觉,是所有思想、情绪、感觉与知觉的见证。

19,被负面情绪套牢,情绪的障碍。

一些天生的恐惧,所求不得的愤怒,希望落空的悲伤,都只是一种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动而已,它会来,就一定会走。

20,在谷底惊见阳光,情绪的体验。

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

情绪就是一种能量,回来也会走,大人不要干涉,要让孩子自己学会怎么去处理自己的情绪?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无限的爱和支持,让他们学会和自己的负面情绪共处,如果你用转移的方法来教孩子,避免负面情绪的话,孩子长大以后就学会用替代品来逃避情绪,什么抽烟啦,了,还有那些工作狂啦,很可怕,如果你去压抑孩子的情绪的话,那就更不好了。

21,摆荡与背叛、欺骗之间,情绪的爆发。

我看见我在寻求被背叛和被欺骗的痛苦感受,我全心的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

22,是谁在伤口上撒盐,情绪的疗愈。

人受的苦有两种:一种是无知的民的受苦就是任随潜意识的操控而受苦,同时在抱怨抗拒那份痛苦,这样的受苦不能让你成长。

另一种受苦是有觉知的受苦,当你感觉到撕裂般的痛楚,好像要爆炸似的,愤怒,你不逃避,不抱怨,全然地去经历,它让这个压抑隐藏多年的能量爆发出来,用不批判不抗拒的态度,在全然的爱和接纳中去经历它这样的受苦,是走出人生模式茁壮成长的契机

不要批判,不要抗拒,就是去接纳这个愤怒,让这种能量自然的流露出来,不要压抑。(有时候这种愤怒和压抑更多来自于童年时期父母带来的影响)所以当面临面对愤怒的时候,不要想只是去经历它,用爱去接纳压抑了几十年的愤怒和悲伤。

压抑多年的情绪就像是黑暗的能量,唯有带着爱的觉知之光,才能消融它们。

你的选择就是原谅他,继续与他为友,还是坚决对他敬而远之,然后对于可以改变的事,你还是可以尽力去做力挽狂澜,但不论你选择的是什么?你都必须对他背后诬陷你的这件事臣服。

因为事实最大,已经发生的事情是不能改变的。如果你不接受他,就好像拿头在撞一面墙壁,而希望能把它撞开,无济于事,徒劳无功。我们人会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实。

23,爱过,痛过,哭过之后,臣服的体验。

浴火重生的凤凰是更有生命力的。

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都是一个个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只要我们愿意面对它有时候有点儿丑陋的包装,带着耐心和勇气一点一点的拆开包装的话,我们会惊喜地看到里面深藏的礼物。

有时候我们会察觉、接触一些同事的“同情,鼓励”,有些同事的“幸灾乐祸”,那是自己大脑去筛选、过滤、定位出来的,其实并不是事实。

我们的头脑真的很会欺骗我们,它会看到它想要看到的东西,收到它想要收到的信息,无关乎外在的条件、事实是什么?

臣服的好处就是,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你才发现原来的挣扎真的是白费力气,而且正因为你把能量充分关注于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时候你会发现更好的解决之道,帮助你解脱眼前的困境,或者你不喜欢的情境。

我们的思想总是在过去和未来,但我们的身体和呼吸却永远是在当下的。

25,背负重责大任的脑袋,检视思想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挑剔很多东西,吃的、穿的、用的、还有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可是我们却从来不挑剔自己脑袋里的思想。他说什么我们就信什么。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深信不疑,让他牵着我们的鼻子走。

每天放了多少负面的思想在自己的脑袋中,还反复思考、琢磨他们?那么,这些思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生下来的时候是空白一片,不会思想的。谁把思想放进我们脑袋里的呢?(父母、老师、电视、社会、朋友…)

小时候父母告诉你应该要怎么样呢?

应该坚强勇敢

应该懂事、听话

应该好好学习

应该……

很多的应该很多的标签,很多的要求

这是我们每个人的理想。可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面的。我们有勇敢的一面,就一定有胆怯的一面,因为这是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我们是一个完整的人,不可能只有一面,而没有另外一面,再能干的人,在完美的人,也会有力不足以逮的地方。但是因为你被告知“应该”要“勇敢”,所以你懦弱的那一面呢?

就被丢到了墙角啦吧!

如果你从小就被灌输“你必须能干”的这个理想,那么你不能干的地方,你能力有所欠缺的地方,一定会被你否定和压抑。

所以,凡事不被允许的那些特质,就被我们压抑在潜意识里面。但它们是一种能量,不会因为你不承认它的存在就是消失。

这就是心理学家荣格所说的“阴影”,被我们否定的、压抑的、抗拒的内在特质。这些我们压抑下去的阴影,还有我们从小到大不被父母、环境认同的各种情绪,都是没有释放的能量,储存在我们的细胞记忆里,他们不时会浮上台面,给我们造成困扰,但是我们并不想去看他们。于是我们就发展出很多策略来逃避这些蠢蠢欲动的不安、浮躁、突如其来的暴怒、莫名的忧伤,还有脑海里面喋喋不休的“你不够好、你是错的、你不如别人、你不够完美”的紧箍咒。

我们发展出来的策略有哪些?~

拼命工作、抽烟、喝酒、购物、任何上瘾症、大吃大喝、看电视、追剧、过度运动、帮助别人、不停的读书、学习,泡、换伴侣、换工作、在生活中制造各种戏码、做义工、投入各种团体活动上、各种心灵课程、参加工作坊、去庙里打禅、到处参加法会、上教堂……

接受了这么多的“应该”和理想,我们于是产生了很多信念、价值观、态度、标准,来约束自己,也来衡量、批判别人。这就是我们每日所思所想的基础,可是我们从来不去检测我们思想的正确性。

未完……

《遇见未知的自己》初中读后感

这段时间,看了张德芬老师的书《遇见未知的自己》,摘录其中精彩的5个片段,共读共享。

01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生命里的不愉快和痛苦,并非来自所谓的外界,而来自于自己的内心。事实上,我们以为的外界或者外面,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

02

臣服的好处就是: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你才发现原来的挣扎真的是白费力气。

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

03

如果我们习惯于注意自己身体的感觉,时时安抚照顾它的话,很多疾病不会因为日积月累而产生。

照顾好你自己,是你今生唯一的责任。

04

用爱去接纳所有我们遭遇的一切,然后放下。很多人都在一种错误的循环里度日:眼前的不珍惜,过去的不放下,未来的不接纳。

人会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实,从来不懂得臣服。

05

所有造成我们与真我隔绝的东西都像黑暗一样,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拿觉知之光去照亮它们。

伤口,是光进入你内心的地方。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读后感# 导语《遇见未知的自己》是台湾作家张德芬创作的一本以为体裁,以心灵修行为主题的书籍。主要讲述毕业的女白领若菱生活的起伏以及与老人的对话,借此来表达对人生课题与智慧的理解。该书于2008年发行,半年内销量3万册,位于台湾三大畅销排行榜前三名,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 考 网读后感频道!

篇一《遇见未知的自己》初中读后感

读了《遇见未知的自己》,一直认为读该类书便是需要人生指导的人。终究,事实并非如此,生活在喧嚣匆忙世界中的我们,需要这样一股使心灵归于静谧的清流。总在想,我是否也能有机会遇见在我心中的智慧老者,穿越心事的重重黑纱,遇见全新的自己……

 故事是从一个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区,一个没有手机、没有汽油的孤单女人开始。

 该故事的主角若菱,毕业,拥有令人羡慕的高薪白领工作,但心中却不时的自问:为什么我不能拥有想要的生活?为什么我不快乐?为什么我如此之不幸,没有父母的爱,失去丈夫的爱,终日面对婆婆的尖刻、冷漠,就连企盼拥有一个自己的孩子都是如此奢侈的想法(多年不孕),惶论拥有任何生活的任何寄托?我该如何当自己生命的主人?在一个下雨的寒冷冬夜,若菱巧遇一名智慧老者,在与智者数度交谈的过程中,她渐渐填补不快乐、挫败的心灵缺口,找寻回最真实勇敢的自我。

 想来,这个智慧老者只是另外一个自己的载体罢了。我们永远都难以知道自己真正该怎么活、真正渴望的是什么。所以一次次我们错过了隐身于思想深处的另一个自己。总在尝试着改变些什么,可是生活会毫不保留地告诫我们,既然改变不了,就唯有适应。

 人生其实很简单,最终追求的莫过于“真我、喜悦、和平”罢了……最欣赏本书中的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我们内心透射出来的结果。

 向世界竭力证明自己的价值,是每个人时刻都在想的事情。易地而处,活于世上,我们真的不需要对世界作出任何解释,世界只接受我们对自己的评价罢了……

篇二《遇见未知的自己》初中读后感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一本有关身心灵成长的。作者张德芬以其深入浅出的笔触,揭示出了困扰人们的烦恼痛苦的深层的原因,以通俗易通、平实朴素的言辞解读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书中讲解我们人类一生所追求的东西,也不过五个字就可以表达,那就是爱!喜悦!和平!为什么我们这么努力还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真我和爱,喜悦,和平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我们会远离真我呢?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天天在演戏?扮演各种角色,然而在戏份中,有多少是我们心甘情愿演出的?为了演好这些人生大戏的不同角色,我们每个人都要因地因时地戴上一些面具,难道这就是我们看不见真我的原因之一?我想是,我也认同这样的观点。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的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方又被触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会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因为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快乐是取决于外在的东西,那么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以后,你的快乐也随之消失了。而喜悦不同,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

篇三《遇见未知的自己》初中读后感

买这本《遇见未知的自己》不是偶然,而是我故意去图书馆买的,为什么会说是故意,是因为当时我困在了一个笼子里,出不来,所有思想都往负面的方向想,自己没有一点点的正能量,忘记谁说过,如果觉得找不到自我了,那就多看看书吧,也许在书中可以找到答案,我决定试一试,于是经朋友的推荐买了这本《遇见未知的自己》。

 我很难想象书可以给我力量,但是我起码知道,任何事情也许自己应该尝试着试一试,给自己一点机会,给自己一点希望,能够从中得到好的东西那自然是的,如果没有得到也不要气馁,一切都会在适当的时机好起来,活着,很多时候要轻松点,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我花了半个月的时间,细细的拜读了这本《遇见未知的自己》。说实话,也许是我太想从中得到东西了,反而会觉得收获平平,但是起码在书中我知道了换个角度看问题,一切都会不一样,我们要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看问题,也许就会海阔天空。

 书中的主人公,在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比如婆媳关系、夫妻关系,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比如升职机会、同事关系、竞争关系,只要觉得自己不解,都会去“老人“谈谈心,吐吐苦水,诉说自己所遭遇的事情,每次她都会从“老人”那里得到一个答案,然后自己回去想,琢磨老人说的话,每次她都能够豁然开朗。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的解读有误,我在书中也看出了这层意思:当我们遭遇困难的时候,其实是我们自己自我束缚,自我想象,不愿放开自己,所以才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篇四《遇见未知的自己》初中读后感

平静,是我读这本书时一直保持的心情。这本书教会我学习内在思维,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会被很多东西所影响,从而心情或好或坏。虽说情绪的转变是我们内在真实的心情写照,但是细想下,心情的好和坏都是表示我们对某件事情是否在乎。我们常常感到越是在乎的事情,就越容易失去。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仅仅看到了成与否这两个简单的结果。殊不知,我们已经忽略了这件他们的本质,那些我们忽略的才是真实的体现。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先沉下心来,冷静地看待这件事情,然后才决定要以何种态度来对待这件事情。

 在《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中,女主人公通过无意间遇见的一位神秘老人,进行了一系列貌似离奇的探寻真我的路程。这段旅途一路走来,有痛苦也有失去,但是女主人公最终找寻到了自己真正要走的路。现在的我们还年轻,正是汲取知识和塑造发展自己的时间,但此时的我们也因此显得不够安定。我们有着很多很多的理想渴望去实现,但是却太多、太杂,不经意间,就悄然迷失了自己。我经历过,我迷失过,我也有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干什么的时候。或者说,我都想要,都想做,结果却不知道该怎么做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渐渐地我学会了选择和放弃。我开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做什么才能使自己安定、成长。现在的我明白了,遇事先摆正自己的位置,然后再将要全力以赴的事情做好,活在当下,一步一个脚印,这或许就是一种提升。

篇五《遇见未知的自己》初中读后感

我想推荐的这本书,是作家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看完这本书,就好像上了一堂精彩纷呈的身心灵修行课,醍醐灌顶;又好像是练完一次高难度的瑜伽,酣畅淋漓。这本书其实是作者自身经历的一种影射,她用主人公的故事暗示了自己的蜕变过程,在这过程中领悟与透析人生,看似受高人指点,实际上她完全依靠自己,实现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最终找回那个陌生又熟悉的自我。

 书中分享了几个有趣的实验,共同说明了一个道理——吸引力法则。一个人充满快乐、充满正能量,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共鸣,被吸引过来。同样,一个人如果总是带着悲观、带着愤世嫉俗的负能量,那么经常有倒霉的事情发生他身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召唤好的事情呢?首先总结一下我们内心追求的是什么,或者说这世界上大多数人追求的是什么?无非就是追求快乐、幸福、健康、美丽、金钱、权力等等,但是这些快乐是建立在外在基础上的,比如老年人追求身体健康,生病了就不快乐了;男人追求事业有成,一事无成就不快乐了;女人追求幸福的婚姻,离婚就不快乐了。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快乐,都追求到了吗,为什么真正快乐的人那么少?书中有句话:我们人类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我们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和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比如前面说的那些人。

 那么我们到底追求什么呢?书中用3个词概括出来:爱、喜悦、和平(拥有爱、喜悦、和平的“真我”)。这里的爱不是狭隘的爱情,而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爱。这里的喜悦不同于快乐,喜悦是从内心油然而生的,由内而外散发出来,不依附于任何事物,不会因为外在事物的缺失而消失。

 那怎样去追求“爱、喜悦、和平”呢,以“真我”为圆心,往外不停的画同心圆,一层一层往外,分别代表身体、情绪、思想、身份认知等等。

 同心圆的第一层代表身体,不同于我们的思想,思想通常都在过去或者未来,但身体和呼吸永远是在当下的,是最直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与身体对话,倾听身体发出的信息。任何能让你专心一致、活在当下的运动都可以帮助你与身体建立联结。比如跑步、快走、游泳、太极、瑜伽等等,不喜欢运动的朋友,可以尝试最简单的静坐冥想,用腹式呼吸法,来联结自己的身体和呼吸。 

张德芬在什么背景下写出《遇见未知的自己》?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

 我为什么常常不快乐?——失落了真实的自己——引言《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一开始老人就问了一个问题,“你是谁?”,我读我悦~若菱说了很多,但都没有老人真正想要的答案。

 那么我们追求的又是什么?这些都是很深奥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奋斗目标,但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我们到底追求的是什么?老人给出的答案是快乐、喜悦、爱和和平。快乐是由外在事物引发的,它的条件是一定要有一个使得我们快乐的事物,所以它的过程是由外向内的。喜悦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爱是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这些,但为什么都落空呢?——是因为你失落了真实的自己。

 在我们今天物欲横流的世界,每个人都在追求着金钱、权力、健康……为了这些目标不惜一切努力,有些人甚至出卖自己的灵魂。到了最后,都得到了什么呢?你觉得快乐么?你有喜悦感么?你得到了真正的爱么?就算在这个和平的世界,你的内心也得到了和平么?也许有些人得到了。但是,那大部分人呢?你是谁?你在追求什么?《遇见未知的自己》——不要失落了真实的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2

 一本有关都市身,心,灵的,一场身,心,灵的修行课。很棒的一本心理学。前段时间买了一本有关心理学的书,名子叫做《象与骑象人》,此书也许没那么深奥,但是资历尚底,才疏学浅的我却很难看懂。包括这本《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我也不能肯定我完全的吸收了。但是里面有很多观点及如何找到真我的方法真的很让我受益非浅。我想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更加能能够深刻的体会到书中的真谛。此书在教育孩子方面多多少少也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让我可以更好的整理好心态与方法来迎接未来的宝宝。

 本书用的形式,随着自然的事态发展很自然的引致到心理学的层面,让人看了没有一点枯燥的感觉。反而在和主人公一起成长,一起感受心灵的冲击的过程中慢慢的体会内在与外在的联系。教会我们怎么和身体联结,怎么臣服于事实,怎样去判断自己的思想正确与否,怎样去对待自己和别人的身份。帮助我们走出自己制造的阴霾。告诉我们“外面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这是一本耐人深思的书。让我一种再想阅读的冲动。我想在我慢慢的回味后,我还会重新再拜读一下的。我相信读后的我一定会温故而知新的。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3

亲爱的孩子:

 该是你展翅高飞的时刻了。我看到你的成长、茁壮,心中有无比的喜悦。记得,要把你的祝福跟所有的人分享,因为分享就跟感恩一样,分享出去的越多,你回收的就越多。又到我云游四方的时候了,临走前我送你一句话,记住——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碰触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怼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儿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包装外壳,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的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

 祝福你,孩子。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4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老朋友推荐的,它算是一本心理类的书。最喜欢里面的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仅有自我。”很多时候,我们更多的去关注别人,却忽略了自我。

 它主要讲述了名校毕业生的女白领若菱在生活中经历的起起伏伏,以及她与一位老者的对话,由此教我们去探寻内心深层的自我,让我们逐渐去了解认识内心更存粹的自我,让我们离最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近。

 在书中,作者从身体,情绪,思想,身份认同四个方面去讲述,并切实有效的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经过团队性咨询,个别的疗愈,或者是练习体验的方式来帮忙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难题,进一步疗愈自我的内心。无法预测未知的自我,只能用自我的勇气解决当下的问题,期待未知的自我m。simayi和生活。遇事时,多看看自我,从自我找原因,认清最真实的.自我。以往修的一门心灵修养课,教师说过的一句话,我至今还记得,人最重要的是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探寻未知的自我。

 其实,无论在书中,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不相信:“这世界上从来没有自我消失的问题,当碰到问题时,就得应对,处理,放下,解决。”如果当你看完这本书,你可能会更加相信,任何事情,跟自我的勇气比起来,真的不算什么。

 很多时候,不一样的人应对问题,想法不尽然一样,但一样的是:成功的那些,往往是能够克服自我的怯懦,提起勇气解决问题的。期望看到这些的你,亦能如此!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5

 里面的内容要让我消化消化,我在思考,迷茫地开始想想自己到底是怎样的。这样看来,我一直在被小我控制着,情绪化,不开心,缺乏安全感,焦虑,紧张貌似是我的常态,而我从未走出来过,而是把它们深深地隐藏着,忽然有一天爆发了,忽然又隐藏了。真我的表现形式是爱,和平,喜悦。而我好像并不是,离真我太远了,我一直有个怪异的想法,我不配拥有快乐和幸福,因为每次开心到一段时间,总会很神奇地发生一些不好的事情打破我的快乐和幸福,甚至是亲人的离开。这本书给人启发很大,但是真正完全领悟,去做到确实需要坚持,需要时间的锤炼,我经常被人说,为什么我的眉头一直是紧锁的,其实别人不说,我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现象。也许我应该多关注自己的身体,慢慢调整,逐渐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放下和继续之后的生活,感谢我看到了这本书,虽然哲理韵味很强,但是许多内容我心里也达到了共鸣,欲速则不达,我要沉下心来,不要轻易被小我牵着走,要正视自己的一切,包容,爱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加油,期待时间的奇迹!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6

 五月的南昌,天气稍显闷热,而自己也是抑郁了半个月,每天地准备考研学习,不良的生活习惯加上心灵的躁动折磨着自己,效率很低,心情低落。晚饭期间偶然翻开自己的空间记忆,发现都是阳光正能量的展现,而现在的自己刚好是自己当初不屑的那个人。

 晚上十公里的跑步也没让自己静心潜修下来,不自觉刚好看见了遇见未知的自己。发现过去的自己其实也是一种表象,现在的自己却表现地更加淋漓彻骨,只是负能量场已被占领了主要地位,内肽神经大概快要织成一张网了吧!

 而也感激在自己最迷茫无助的时候遇见了这遇见未知的自己。并非是我的生活如此糟糕,更多的是外在的环境能直接敏锐地刺激到自己,而自己也恰好还带有了各种有色眼镜去看待生活中的很多现象。

 我的生活,一直都是那种急匆匆地来急匆匆地走,希望完成更多,获得更多,却真的忘记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些许的休闲散步,留给自己的却是内疚和自责,然后又加速地往前跑,但还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跑。

 读完这本书,虽然我也还是没有知道自己躁动的源头以及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从此刻开始,慢慢地给一个精心思考的习惯吧,感悟自己的内心到底想要什么,克制住自己的情绪,从内心深处对待生活中原本就属于中性的环境变化。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7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是在我最迷茫最无助的时刻陪伴在我身边的一本书,他当时就像一盏明灯一般为我指引方向,是它让我在青春期最重要的时刻心态变得更加宽广平和。我非常感谢德芬老师这本书让我的心渐渐学会拥抱这个世界。

 接触这本书是在我高三时期,那时压力很大,有老师带来的压力,有自己带来的压力,同时还有父母带来的压力。他们爱我,却不太理解我的心思,我的压力无从疏解,好在我遇到了这本书。

 我的父母很爱我,但我的母亲却对我要求过于严格,她希望我总是听她的话,因为她的出发点都是关心我,她觉得听她的话就不会错,这样的做法让我觉得很压抑,让我觉得她不会尊重我,总是自顾自的让我听话,却剥夺了我的想法。我觉得作为父母,你可以把你知道的,你认为对的、正确的东西和他们分享,但是背后不要设定一个预期的结果(比方说:你一定要听我的)。这样的话,孩子比较能接受。若对方不接受,则做出榜样令他们受到影响后心甘情愿地接受。总之,不要强迫。所以,孩子想做一件事,无论好坏,都不要强迫。即便事后头破血流,至少他做了,而且这是他自己的事。他会从这件事中取得自己的经验与成长。

 希望父母们都可以学会尊重自己的孩子,像朋友一般与孩子相处,学会做孩子的榜样,让孩子们可以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8

 马车夫应该听乘客的话管好那匹正在奔跑的烈马,走乘客想走的路线,去到乘客要去的地点。

 而现实是,山路那么漫长陡峭,马只愿意走平坦的下坡路、长满小草鲜花的软泥路。马车夫则希望这旅途尽量地漫长,尽可能地多赚些酬劳,乘客是消费者,被服务者,他希望车夫按他的指挥,好好地驾驭马车,按他的意思到达他想去的每一个站点。

 这个“行进单位”之间是如此地矛盾,以至于我们都要质疑它能不能到达终点。

 结局有很多,有驾驭不了的烈马和无能的车夫加上惊慌失措的乘客,最后马车坠崖了。当然也有皆大欢喜的,马儿到了终点,得到了奖励,车夫得到了该得的酬劳,乘客也心满意足地到了终点。

 普通意识是车夫,身体是马和马车,潜意识是乘客。潜意识是一片神秘的待开发的土壤,关于它的研究,争论也是很多。潜意识和普通意识之间的联接程度往往能决定着你的心态,处世,事业等等。对“ego”的态度也是很关键的,在清醒的状态下看自己,看别人。

 本书作者还参加了“灵修”活动,很多激进唯物主义者又得说迷信了。其实我更认为这是追求灵与肉的结合,让灵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而身体也会获得更好的增益。毕竟,这个世界仍然有很多事物是科学无法解释的,在这之前,我们不能随意否认到底。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9

 这是一本可以让你停下来思考的书。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忘了停下来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自我的价值,以至于连忙什么都不知道,连快乐在哪里都不知道,每天只是机械地运转而没有了灵魂,失去了真实的自我。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反映你的内在。

 这句话让我感到亲切,仿佛命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说到底每个人都是在追求“爱、喜悦、和平”,当我们运用“吸引力法则”,让自己保持乐观喜悦、谦卑感恩,相信周围的一切也会变得美好。

 你会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逐渐看到让你喜悦的东西,它们是无所不在的。一朵迎风招展的小花,一个婴儿的微笑,一片阳光下闪亮的树叶,一句朋友随口的赞美,这些都是无声的问候、喜悦的祝福。

 当你心怀喜悦,你也会发现并感受到周围的一切是这么的美好。

 对于生活中遇到的不好的事,我们坦然地去面对它,能改变就改变,不能改变就接受现实,调整情绪,坦然面对。

 这是我从这本书中所学到的。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0

 我是在20xx年11月看的这本书,而当时正值自己情感的低谷期,情绪一直失落了几个月,但是很恰巧地选择读了这本书(其实这本书我早就买了,就一直搁着没看),然后将信将疑地按照书上的方法一步一步做着,然后我的情绪也慢慢乐观起来,对情感的事情也慢慢看开,而且也借由那件事发现了自己的一个心智模式。因此这本书在我心中占着不可取代的位置:它既是我学习心灵成长的启蒙书,也是启发我阅读的起点,因为从这次改变让我明白:可能有些书你现在买回来了,或是别人推荐给你了,你并没有去读,但当你生命中出现改变,出现困惑,出现迷茫时,它会恰当地出现在你眼前,然后给你启发,给你希望,并陪伴你走过一次次的蜕变,这便是阅读的“缘分”---就像旅行一样,你并不知道你会遇到什么样的书,但是你总会在下一个转角,下一次阅读中遇到适合你的书,而且不会仅是一次”偶遇“而已。

 至今一年多时间里,我一共读了三遍这本书,每次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收获,但是每次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温暖、熟悉、亲切,仿佛和书中女主人公若菱每次去到老人的小屋一样,感觉像是回到了家。因此我认为这是一本有灵魂、有心灵的书,所以我也向身边的许多朋友推荐它甚至在朋友生日时作为礼物送给他们,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到他们。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1

 第一次见这本书是初二的时候,那时看了一个综艺,嘉宾是谁记不得了,就记得她推荐了这本书。

 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以讲故事的方式想我们诠释了一个个耐人寻味又贴近生活的道理。这本书主要是围绕了女主人公李若菱与指着老人的一次次对话,解释了人身心灵的奥秘。这本书在指导我们如何快乐地生活,走出困境,如何循序渐进地改变生活,使之更加美好还是有一些意义的。

 我们为什么常常不快乐?书中老者给出答案:那是因为我们失落了真是的自己,没有学会用潜意识的方式去处理情绪。而正因为我们失去了真是的自我,追求的是内心真实需要意外的东西,所以占有才越来越多、迷失越来越严重。我们从来不去检测我们的思想基础,从来不去检验我们思想的正确性。

 李若菱的生活里充斥着不幸,虽然她有令人羡艳的美丽容貌,在公司里身居要职,但她并不开心。由于婚后多年不孕,背地里常遭到婆婆和小姑子的嘲讽一级丈夫的不理解,在公司里又总有小人对她指手画脚尔虞我诈······她的脑海中甚至闪现过轻声的年头,那是在一次和丈夫吵架后离家出走后漫无目的地走,遇到了那位老者,与老人交了朋友并诉诸了自己的心事,她终于开始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以及自己人生的定位。

 这本书开篇一章就让我们首先思考“我是谁?”你的名字不能概括你,几个标签也不足以定义你,那我们到底是谁呢?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我们总是习惯性去效仿别人,却忘记了自己到底最渴望什么。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2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老朋友推荐的,它算是一本心理类的书。最喜欢里面的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很多时候,我们更多的去关注别人,却忽略了自己。

 它主要讲述了名校毕业生的女白领若菱在生活中经历的起起伏伏,以及她与一位老者的对话,由此教我们去探寻内心深层的自己,让我们逐渐去了解认识内心更存粹的自己,让我们离最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近。

 在书中,作者从身体,情绪,思想,身份认同四个方面去讲述,并切实有效的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通过团队性咨询,个别的疗愈,或者是练习体验的方式来帮助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难题,进一步疗愈自己的内心。无法预测未知的自己,只能用自己的勇气解决当下的问题,期待未知的自己和生活。遇事时,多看看自己,从自己找原因,认清最真实的自己。曾经修过一门心灵修养课,我至今还记得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人最重要的是认识自我,发现自己,探寻未知的自己。“

 其实,无论在书中,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不相信:“这世界上从来没有自己消失的问题,当碰到问题时,就得面对,处理,放下,解决。”如果当你看完这本书,你可能会更加相信,任何事情,跟自己的勇气比起来,真的不算什么。

 很多时候,不同的人面对问题,想法不尽然一样,但一样的是:成功的那些,往往是能够克服自己的怯懦,提起勇气解决问题的。希望看到这些的你,亦能如此!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3

 我觉得一个合格的读者,一定要学会对每一本书提出质疑,要学会明辩。可以沉浸在文字之中,也应当跳出文字之外,你要收获一些东西,发现一些新的东西,而不能只止于鸡汤这种层面,本书当中的一些有疑惑的地方激发了我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探究!一个老师他必须有十分,学生才有可能学到他的五分,那么同理,一个作者要出一本书,绝对不是凭空而来的,他除了要有扎实的功底,还要沉淀,还要查阅很多的资料,经过反复的推敲,一本书籍才有可能问世,而读者从中受益的可能只有百分之四,百分之三?可能更少。也可能是个负数。

 但也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对每个人写出来的东西都百分之百的完全信服,完全接受别人给你灌输的东西,自己不经过脑子,这样子太恐怖了,跟传销有何区别?爱屋及乌在我身上是完全没我用的,因为我不会因为喜欢一个人就包容他的错误,也不会因为讨厌一个人就讨厌他的所为。但我要坦言,我必须要很谨慎的保护自己的思想,我还没有到可以慎独的境界,一旦有差池将可能万劫不复。我必须要很真诚的回答,我没能够做到为了一个疑惑就会翻阅大量的资料,刨根问底的寻求答案,所以我只能打个30分。

 及格线都不上!我在本书中只摄取到两个对我有用的点,前者前面有提及,后者是:我应该要真诚的接纳我所讨厌的东西和我所爱的人,它们都很真实的存在,不能给予否定,至于后面的,我修行不够,还没找到解脱的方法,没有办法做到不痛苦、不烦忧!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4

 《遇见未知的自己》真是一本值得多读几次的好书啊,作者没有干巴巴的讲大道理,灌鸡汤,而是以女主一连串的不幸遭遇为背景,展开女主与老人的对话,让人禁不住继续读下去。我读完真的收获蛮多。

 文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婴儿在妈妈肚子里那个地方的描写。从每个人的生命源头出发,找到让我们的人生如此烦恼的原因。试想从一个温暖舒适无忧无虑的环境,突然孤零零降生到这个世界,很自然就会感觉到害怕,惊慌,由此“各种我”开始登场,竖起一层层盔甲来保护自己。每个人都是脆弱的,也没有谁是完美的,我们需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一层一层剖开被各种模式包裹的外壳,慢慢缩小与“真我”的距离。

 外界的一切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最重要的是改变自己,内心的观念变了,相应对外界的事物感知也就会发生变化。这时候突然就想起王阳明的“心学”,以前高中的时候,还觉得这个老头净会整幺蛾子,故弄玄虚,现在觉得王阳明的理论很对啊。

 就眼前,我觉得我首先应该弄清楚的就是自己真的想要什么,学了这么多年的法律是不是还要继续用下去,问问自己的内心,具体描述一下自己的愿望,遇见未知的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5

 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拿到这本书还未开始读,从封面及作者寄语就明白了这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这是一本从身,心,灵的层面给我们读者很多具体可行建议的书。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我们很多人都习惯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换着,最后逐渐迷失了真实的自己,当哪一天,我们逐渐的把目光从外界世界转向我们的内心世界时,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可能我们只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捆绑者,它时刻束缚着我们,使我们生活在了不快乐中……

 这本书读了之后让我受益颇深,明白了心境决定人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点无从下手,有太多的情绪无法调节,我们总是希望自己变得更好、生活的更好。但生活永远不会和我们想象的一样,所以我们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来舒缓残酷的现实带来的坏情绪,例如去努力学习,考一个资格证,或者考一个比现在高的学历,来提高自己的学识和内涵,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再或者去放空自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旅行中去思考一下旅行的意义,明确一下自己对自己的定位,做一个充实的自己。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去做一个不一样的人,潜移默化的去感染我们身边人,改掉惰性,珍惜时间和我们最初的理想,告别庸俗、浮躁,坚持信念,做到自律,学着做自我的引路人,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找对地方,从心出发,方能快乐——读《遇见未知的自己》序言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这是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所说的。

这些年里,张德芬最渴望的是把自己当成“灵魂摆渡人”的角色,在这个角色里,张德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可以走出困顿的黑夜,获得重生。

时代的宠儿,围墙内的心

1962年11月,张德芬出生在的一个普通家庭。

从小,张德芬就是其他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常被人问起“样样都拿第一是什么样的感受”。她总能完成父母给她制定好的目标,并且拼尽全力做到最好。

1987年,25岁的张德芬,已将所有女人艳羡的东西收入囊中。

时任台湾电视新闻记者、主播的她,年轻貌美,事业有成,拥有名车豪宅,过着无可挑剔的完美人生。

“在台北乃至台湾我似乎得到了这个年纪不该有的关注,吃饭有人抢着买单,办事不用排队,开车违章了警察也不会追求我的责任,而是索要一份签名。”

然而即便做着父母眼里的乖女儿、别人眼里的成功人士,张德芬整个人身心却很疲惫。毕业于台大企管系的张德芬,其实对文学、艺术有着别样的痴迷,而这份称羡的工作,她也不是发自内心喜欢。一颗想要追求快乐的心正蠢蠢欲动。

彼时在离台湾不远的香港,有个叫张国荣的,因一首《Monica》一炮而红。

天之骄女跌落云端

按照剧情的发展,张德芬应该顺风顺水甚至无理霸道地在云端度过一生。

然而,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说,所谓活着的人,就是不断挑战的人,不断攀登命运峻峰的人。

为了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张德芬辞掉了那份称羡的好工作,赴美读书。

刚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她常常睡不着一个人整夜发呆,每周只有20美金的零花钱,连一个3美元的垃圾桶都买不起。还遭受着嫉妒和排挤。

“不就是个前女主播,有什么了不起!”

就在几个月以前,她还住着台北市仁爱路名人巷的豪宅,开着Volvo,是知名女主播。在云端生活了二十几年的张德芬,常常情不自禁就掉起了眼泪。

她独自站在公车牌下,将自己包裹在厚实的棉服里,呵气凝结成白雾在四周怎么都散不去的场景。时常侵入她的梦里,寒冷又孤独。

纪录片《》片尾有这样一句字幕:“算不尽芸芸众生微贱命,回头看五味杂陈奈何天。”人类站在命运面前,如同无头苍蝇飞入茫茫星夜。

可有的人啊,偏偏就不认命。

人生四十,从头开始

199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德芬与前夫相识了, 在相识的第二年他们在台北举行了婚礼,2000年因丈夫工作调动的关系,张德芬随丈夫到了新加坡生活。

彼时的她也打算重新开始进入职场。她应聘了一家国际大公司,因为跨界进入软件行业,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张德芬甘愿从基层干起,从老板的助理做起。

张德芬从不缺少从头开始的勇气,这也是她后来能够成为影响一代人的个人成长作家的重要原因。

每天张德芬都会打印厚厚一打纯英文资料回去专研,所以对于IT十分陌生的她很快就对业务了然于胸,老板对张德芬的工作非常满意。

后来公司高层人事斗争,张德芬服务的老板离开了,新任老板依然重用张德芬,并给她加薪升职。

她开始负责亚太区市场,每天跟各个国家的市场团队交流,每天要开十几个电话会,也可以不用坐班。那段时间因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少了,张德芬开始抑郁了。

在很多人眼中,张德芬婚姻、家庭、事业、明明什么都有了,学历又好,已经获得了人生大满贯。

但就在这样的舒适区,张德芬却说:“即使有一百万美元放在我面前,我也会说这拿来做什么呢?”

于是40岁“高龄”的张德芬,再次任性地辞掉了工作。她想要探寻真正的快乐,学习起了心理学。

涅槃之路学会成长,创办张德芬空间

辞职后张德芬开始大量读书,上课,收集各种资料。2003年张德芬开始致力于研究个人成长。也是这一年,一代巨星张国荣因抑郁症,自杀了。

此时距离我国有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已有两年,但整个社会对心理的认同度还处于很低的水平,看心理医生依然是个丢人的事,抑郁症会被理解成。

后来张德芬干脆在北京朝阳公园旁边做了一个工作室,把100平方米的房子打通,每个礼拜召集一些人,做读书会,每个参加的人收50元场地费,她自己印书,组织大家一起讨论心理问题,个人成长,也传播一些理念,介绍一些**。

通过这种方式,她接触到了大量真实的案例,也了解到解决心理问题并不是少数人的需求。

2004年,云南大学,再一次为国内心理学发展敲响了警钟。

张德芬也更加确认,积极健康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对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社会来说,太重要了。为了帮大家解决问题,也倒逼自己不断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的东西。

张德芬在2007年写了第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在卖得很火。于是张德芬考虑在大陆发行。

张德芬在内地找了20多家出版社,只有两家出版社愿意出版,条件还很苛刻,而且一签就是五年。最终这本书成为这家出版社有史以来卖得最好的一本。

随后的两年,张德芬陆续又写了两本书,希望把她学到的、经历的都拿来分享。

就在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时,自己的婚姻却出现了问题,2015年她恢复单身,儿子女儿又相继出国念书,一下子“单身又空巢”,张德芬的情绪和状态跌入了谷底。

“自己的亲密关系都没有处理好,怎么去当别人的人生导师?”一时间扑面而来的负面评论让她喘不过气来。

她开始羞于见人,也不见媒体,不想跟朋友来往,把自己封闭起来,觉得自己特别地丢脸。

在单身的这段期间里,张德芬才真正把书里写的还有她所学的东西实践出来。同时为了帮助更多的人获得心理成长,她创办了张德芬空间。

蓝海市场万象丛生,服务为本不忘初心

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个人成长教育平台,张德芬空间在生产优质内容上是丝毫不含糊,这更是填补了中国心理学市场的空白。

据数据统计,我国每15个人里就有一个抑郁症患者,每8个人里就有一位精神疾病患者。

中国患有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有1.8亿人,但就医率却仅为10%。

近年来,复旦林森浩案,清华刘海洋泼熊案,已经不是个例。

《2016年心理健康认知度与心理咨询行业调查报告》显示:“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市场,预估有50倍增长空间,是继汽车、房地产、IT和互联网产业之后的第五波财富浪潮。”

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场,越来越多的人涌入了心理行业。

然而行业不断壮大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整个行业鱼龙混杂,甚至很多迷信的东西大行其道,外星人、前世今生、神神道道、大师、神棍这种东西都会出现。

“有些所谓的大师,摸个头一万块,摸一百个头赚一百万。”对于这种赚钱的方式张德芬是很抵触的。

“这个领域有的时候会搞得太神神道道,还是很多人对名和利放不下,索取巨额的钱财,骗财骗色都有,我就希望在个人成长领域,我们能成为一股清流。我们在内容运营上深耕了四年,在资本最火热的时候没有选择玩资本游戏,而是在内容生产、分发上做足了功夫,四年时间积累了近700万的粉丝,在课程开发培训成熟的时候,才接受了喜马拉雅战略投资。”

对于张德芬空间的发展她没有着急披上资本主义的外衣,而是怀着感恩的心做好服务。

“我是在服务,我已经借由我写的书得到了很多东西,我已经非常感恩了,老天实在太厚爱我了。有的时候,我觉得有些愧疚,我上辈子拯救了系了吗,为什么能这辈子我能有这么多的加持、祝福、福报。”

在这个市场大环境下,张德芬空间旗下心灵的圈子、阿呀妈呀等多个公众号矩阵,约400万用户,在抖音、今日头条、喜马拉雅、蜻蜓FM、懒人听书等、音频平台约290万用户。

除了新媒体矩阵之外,张德芬还创办了幸福研习社和时空心灵学院。张德芬幸福研习社主要打造线上线下的女性成长社群,时空心灵学院则包含线上个人成长教育课程和线下成长工作坊。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德芬是我见过的最真的人之一,她从来都是跟随自己的心,她是活着的。”

来自痛苦,成长需要温度

如今的张德芬被誉为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个人成长作家,她不仅治愈了自己,也帮助了无数人通过心理疗愈找到了幸福的出口。

张德芬最喜欢的作家Jed MecKenna说过一句话:“地球是一个大游乐场,我们每个人在里面玩自己的游乐项目。”

在这个游乐场里,张德芬尽兴得很。

“真正能让我站在讲台上跟大家分享些什么的,不是我的知识、口才、名气,而是我经历过的苦难,痛苦迫使我向内看,许多智慧和空间因而打开。”

“德芬老师最大的就是有足够多的痛苦。” 这是张德芬空间CEO卢熠翎对她的评价。

截至2018年底,“张德芬空间”微信公众号传播力超过99.96%的公众号,位列中国微信公众号500强、中国内容创业企业100强、中国心理健康品牌公众号影响力前三。张德芬空间坚持创作优质内容,2018年共创作400余篇原创文章,超7664万人次阅读。

“时空心灵学院”汇聚了海内外心理学界诸多权威专家,将心理成长延伸到个人成长、原生家庭、亲密关系、正念冥想等各个方面,设立了亲子、职场、情商、咨询专业成长等不同类别的课程。时空心灵学院打破了空间限制,设立了灵活的学习形式,取线上课程+线下训练营与专业工作坊相结合的形式,截止目前,已累积开设在线课程500余个,线下工作坊110余次。

“张德芬幸福研习社”在输出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同时,给予女性用户在生活中修身的实操指导,打通了线上付费课程和线下实体空间的形式,有人称其为“O2O+新零售”的新型商业。

《战国策》里有句话说,“行百里者,应以九十为半,此即末路艰难之谓。”

灵魂摆渡人张德芬一直坚持着这样秉持初心。“我觉得个人成长还是需要有温度的。我希望能够传递更多的正能量给社会、给国家。”

“我觉得我就是个真实又勇敢的灵魂。”张德芬这样定义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书摘

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自序里面讲到一个小故事,一名女子在一处暗巷丢了车钥匙,却试图在另外一个有路灯的地方找钥匙,而她找的那个地方并不是丢的地方,所以是绝对不可能找到车钥匙的。

故事中女子的行为看起来很可笑,但是我们很多人却在无知不觉间也做出了这么可笑的行为。

我们以为自己不快乐是因为没有天天吃大餐,但是当你天天吃上大餐的时候,你会发现大餐并不好吃,还不如母亲给你炒的家常小菜来得让人满足。

我们以为自己不快乐是因为没有房子住,但是当你有了房子住的时候,你会看到别人住的是别墅,你同样不快乐。

我们以为自己不快乐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但是你是否忘记了你没有找到工作的时候心里面的那种焦灼感,好像快要急疯掉一样。

所以,快乐并不是你拥有的物质越多就越快乐,相反,拥有越多的东西,心里追求物质的欲望更强烈,反而更不容易获得快乐。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却难以获得快乐的原因。

快乐无法用价值来衡量,快乐是无价的,同时快乐也是极其廉价的,关键就在于自己的内心是否能发现快乐。

有可能亿万富翁可以买下一整座城市、一整座岛屿、一整片海,却无法买到快乐;有可能靠乞讨为生的求乞者买不到一块面包,却因为路人的施舍的一块饼干而快乐。

我们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做了某个行业的专家,一场讲座就赚好多钱,心里羡慕嫉妒恨,特别不开心,特别不舒服;看到别人买了房子,开着豪车天天度不用上班就有钱赚,而自己骑着电单车或挤公交地铁往返于公司与出租屋之间,还是月光族。这样的落差不提还好,一旦看到这些差距,并且往心里钻,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怨恨命运的不公。

但是你为什么只看到了他们光鲜亮丽的外表,而没有看到他们因为熬夜奋斗熬坏了身体或者生病了也没有朋友家人关心呢?说不定你在羡慕他们的同时他们也在羡慕你拥有健康的体魄、无价的友情与亲情。

所以,并不是比你好的人就拥有快乐。

那我们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烦恼,为什么不快乐?

因为我们欲求太多,对物质世界有太多渴望,永远也不知足。

很多人知道劝别人要“知足常乐”,自己却无法做到“知足常乐”。

我们只看到了自己没有拥有的东西,却看不到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其实,自己已经拥有了快乐,只是没有找到而已。

换句话说,寻找快乐的方向错了。我们一直从外部世界寻求快乐,看不到自己拥有的,却只看到自己还无法拥有的东西,因此觉得不快乐。

如我们从自己的内心寻求快乐满足感,那么即使我们身无分文也能拥有快乐。

快乐的源泉只来自内心,我们需要从内心寻找快乐,我们需要用自己的心看到快乐。

无戒学堂日更第40天

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自己的东西。

快乐是由外物引发的,一旦这个外物消失,那么所谓的快乐也就不存在了;而喜悦则是由内向外的绽放,是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是一旦拥有便不能被外界夺走的。爱呢,则指的是真正的爱,无条件不求回报的爱,某些程度上就像父母对孩子的爱。

我们的本质就是爱、喜悦、和平。

人与世间万物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能量互动。

自我的身份认同不是真正的你。

每个人都走在追求快乐的路上,但很少有人真正快乐。

快乐容易失去的原因:你的快乐是由外物激发而不是由内向外的自然生发,所以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绪或者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乐就会随之消失。

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真我,世间百态都不能将它改变。

真我不容易被发现是因为被身体、情绪、思想和角色扮演、身份认同所遮挡。

我们才会有选择性地看东西并以此来体验世界的人事物。个体的选择则和从小受到的教育、信念、标准、价值观等的影响有关。

性格倾向×外在环境×各种教育×生活×前世业力(如果你信的话)=人生模式

你不是你的工作、表现、成功、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从来不是真正的你,也丝毫不能动摇真正的你,要看清楚小我的虚认同!

梦不仅有警示和指引的作用,它还能帮助你宣泄情绪展现出那部分被自己压制的人格特质。

就像如果你的人际关系总是出现相同的模式,不管你走到哪总能碰到同样的人与事产生同样的互动,这其实就是潜意识在支配着你的行为。

找回与身体联结的唯一方法便是和自己的身体对话,倾听身体的讯息。

无论是跑步、游泳、太极拳或者瑜伽,只要能够专心地关照自己的身体,运动就能成为一种冥想。而这些运动中与身体对话、联结的最佳方式就是静坐。

腹部呼吸,只要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关注腹部的起伏,慢慢地带动,时间长了就不需要太费心力了。

世界由能量组成,可见的物质与不可见的声音、思想、意念、情感都有其特定振动频率的能量。

你会吸引与你的思想、情感振动频率相近的人、事、物,这便是我们常说的物以类聚。

我们的意识、思考、理性、判断、情感都是从潜意识中来,它具有强大的能量对个体的自我有完全的影响,而它的99%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能量的震动,而观察者又会影响被观察者,所以我们创造了我们自己的世界。

你不是你的工作、成功,也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到你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虚认同。

找回与身体联结的方法:和自己的身体对话,倾听身体传递的信息。

不再执着于外物,每天保持平常心反而能乐在其中,如此以后,事业反而蒸蒸日上,好运不断。

我们虽然一直想着要如何突破身体的障碍,但是反过来想,身体本身就是我们寻找真我的必经之路,所以倾听身体的讯息,与它产生联结是根本。要想达到目的地,首先需要把这条必经之路修正,所以我们就必须要好好呵护自己的身体,感知它,疼爱它,不能到了伤痕累累时才突生垂怜之情,那时候讲心灵的修炼都是枉然了。

对于这些窃窃私语若菱开始不去在意,她只看和听那些自己想看想听的东西,其他的信息一概过滤掉,至于别人以什么标准过滤信息和她又有什么关系呢?若菱泰然地沉浸在自我的内在世界,感受身体发出的讯息。

锻炼双腿肌肉是预防体力衰退的最佳方法,健走就是最理想、效果最好的运动。

放更多的觉知在身体的各个部位,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和身体发生更多的联结。

在日常生活中时时留意自己的身体。比如,在与人交谈时注意一下自己的身体语言,眉头有没有紧皱,肩膀会不会因为紧张而高耸,胃会不会因焦虑而打结,这些都是身体发出的信号。我们应该多注意身体的感觉,学会安抚它们,这样可以减少很多疾病。当然这和运动是不一样的,运动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地觉察自己的身体,而平时就留一部分精力关注身体就可以了。像是开会时想一下那一刻自己的坐姿是什么样的?臀部和椅子接触的感觉是什么?以及身体的哪一部分是紧绷的?并试着去调整它。如此训练就会更容易体验到活在当下的感觉。

让意识里带入更多的觉知。想想平时我们的眼睛,虽然拥有很广阔的视野,但是我们的注意力却只聚集在一个很狭窄的范围,忽略聚焦范围以外的世界。平时运动,除了动作之外,我们还要呼吸,去适应和感知周围的世界,而这运动以外的都是潜意识在操控。如果能够多留意身体的感知,去主动把握这些感知不就可以扩大那5%的意识,也就是老人说的把潜意识的一部分转变成意识了。

天下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你的事,他人的事。

做好自己的事最重要,有时候对亲人的过分担心也是一种不负责的加害行为!

一个人生命的长度不是由母亲的保护程度决定的。

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己的身体。我可以看见并感觉到我的身体,然而凡是可以被看见以及被感觉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观者。我的身体也许疲惫或兴奋,生病或健康、沉重或轻松,也可能焦虑或平静,但这与内在的真我全然无关。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己的身体。

我有欲望,但我并非自己的欲望。我能知晓我的欲望,然而那可以被知晓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欲望来来去去,却影响不到内在的我。我有欲望,但我并非自己的欲望。

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己的情绪。我能觉察出我的情绪,然而凡是可以被觉察的,并不是真正的觉者。情绪反反复复,却影响不到内在的我。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己的情绪。

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我可以看见与知晓自己的思想,然而那可以被知晓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来来去去,却影响不了内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

我就是那仅存的纯粹的觉知,是所有思想、情绪、感觉与知觉的见证。

认识自己,了解个人潜意识的运作模式,深入探索内心世界,并不是一个全然欢愉的旅程。深入自己的内在,就像是摸入一个不知深浅且全然黑暗的洞。

一些天生的恐惧、愤怒和悲伤都是一种自然生命能量的流动,它能来就会走。最怕的是父母对待孩子身上这种自然流动性的不良态度。

我看见我在寻求被虐待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

对于孩子情绪的支持与认同只是去接纳他们的情绪,不用暴力的方式阻止,这和要求他们遵守行为规范没有冲突。情绪本身就是一种能量,能来就会走,让孩子自己学会处理情绪,学会与负面情绪共处。在这个过程中大人只需要给予孩子无限的爱与支持就够了,而不是用转移的方式帮助他们逃避,因为这样会让他们失去直面负面情绪的勇气,从而用消极的方式逃避,抽烟、、工作狂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当然更不能压制情绪,这样造成的伤害更大。

与身体对话、联结的最佳方式就是静坐冥想。

身体是寻找自我的必经之路。

“担心”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加害行为,不要以爱的名义最亲密的人。

痛苦之身是个体内在的能量场,以痛苦为食,如果不能被满足就会自己制造事端产生自需的情绪维持生命。

情绪的产生是一种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动,不要选择排斥、压制、逃避的方式处理它,它会来也会走,要试着接纳、消化它,给它提供离开的出口。

我看见我在寻求被背叛和被欺骗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全意地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

受苦有两种,一种是无知、无明的受苦,就是任由潜意识操控,同时不停地抱怨抗拒痛苦,这种受苦无法让人成长;另一种是有知觉的受苦,当痛苦向你迎面袭来,你不逃避、不拒绝也不批判,直面应对,激发出它挤压多年的最原始的能量,然后以全然的爱去接纳它、经历它。这样的受苦才是帮助你走出人生模式、茁壮成长的契机。

压抑多年的情感如同黑暗的能量,唯有携爱的觉知之光才能将其驱除。

事情已经发生,不接受也改变不了他们伤害你的事实,所以你现在必须要在情绪上接纳这件事情的发生。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处理这件事,如何处理你和伤害制造者的关系,原谅还是分道扬镳总要做个取舍,但无论做何选择,切记事实最大,必须臣服它。

唯有一点要记住,任何决定都不要掺杂负面情绪。

看见自己的抗拒是臣服的第一步,还要看到这抗拒的徒劳性!

生活给了我一个伤口,我要做的不是在上面撒盐,而是努力自愈,以获得平复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灵。

臣服的好处就是,当你以接纳当下代替苦苦挣扎,将更多的能量用于关注眼前之物,你会发现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甚至会发现更好的解决之道来帮你脱离困境。

破解情绪障碍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臣服。

脑袋里的思想我们无法控制,只能通过观察、检视它来转移思想的聚焦点。

在我们看见自己思想的同时也切断了对它的认同,如果你进一步检视它就会发现自己90%的思想几乎都是错误的。

身体和呼吸永远停留在当下。

这么多的‘应该’是我们曾被寄予的理想,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面啊!这是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而你是一个完整的人,你有勇敢的一面也会有怯懦的一面,再完美的人也会有缺陷。但是因为你一直被告知‘应该’要‘勇敢’,所以你怯懦的一面就被压制了。如果从小被灌输‘你必须要能干’的理想,那么那些对立面就会成为你不能干的地方而被否定、被压制,所以不被允许的那些特质只是压抑在潜意识里而不是真的不存在啊。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我们试着活在当下,臣服于已经发生的事,这些事都是按照神的旨意降临的。我们相信神的恩典所以可以无所畏惧地做出当下的每一个选择并相信这就是最好的选择,美好的事情也会因为我们这些有意识的选择不断发生。

当你开始检视自己的思想,你就会发现让你痛苦的不是而是你的思想。

静坐冥想是培养觉察和包容能力最好的方法,是迈向真我的不二法门。

永远不要压制自己的情绪,你可以因为时间、地点、场合的约束适时克制,但一定要及时给它一个发泄的出口,用全然的爱接纳它经历它。

事实最大,已然发生的事情不会改变,人会受苦的最大原因是对事实的抗拒。

学会臣服,接纳当下,不做徒然的抗争,能量应充分用于关注眼前之事。

我们的思想总是在过去和未来,但我们的身体和呼吸却永远在当下。

检视自己的思想,正视那些被“应该”的“理想”压抑的阴影,那也是你的一部分。

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皆来自你对的解释。

让我们心理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的想法和围绕这个所编造的‘故事`。

做能让你喜悦的事,因为喜悦是消融负面情绪最好的光。

定静是治愈纷繁思想和负面情绪最有效的利器,它可以帮助你建立觉知,提升觉察能力。

心想事成的第一个定律就是:你想要的必须命中注定是你的、与你有更高目的一致性且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或者就是能深入潜意识和真我层面去破除人生模式,学好该学的功课,破解自己的命运,否则心想事成只是纸上谈兵罢了!

当你真心想要某样东西时,你身上会自然散发出那种能量的振动频率,如此一来,全宇宙相同的振动频率就会联合起来帮助你。

不能只停留在思想层面,还必须从内心深处渴望这个东西,对它的欲念达到忘我的境界,并且让自己随时处于已然得到它的感受里。

努力进行视觉的观望,不断在脑海中构想渴望之物,宇宙就会接收到你的信号。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所发出的振动频率是最强的且最容易被宇宙接收到的。

外在的努力依然很重要!因为停留在意识层面的工作只是空想,老天是公平的,想要有所收获,必须先付出行动。

你想要的东西必须真实清楚才好,只有定义清楚了,宇宙才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记住必须言行一致!

解除自己的人生模式,学会自己的功课,用观想的方法散发‘事已成’之后那种愉悦的振动能量,最好在未实现之前先去感恩,把自己想要的东西想具体,并为得到它付出行动,同时不要忘了言行一致。

亲爱的孩子:

该是你展翅高飞的时刻了。看到你的成长,我心中满是喜悦。记得要把你的祝福和所有人分享,这分享如同感恩,分享的越多回收的也就越多。又到了我云游四海的时候了,临走送你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所有的人事物如同镜子投射着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东西触动到你时,一定记着往内看。看看是不是旧伤复发,还是有未整理好的阴影。不要浪费能力在外在的、不可改变的东西上。记得要先往内在层面进行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记住,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会让我们心怀怨恨或恐惧,所以有时候它可能会让你感觉是个灾难。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包装,你最终会享受到专属于你的礼物。

祝福你,孩子。

在追寻大师的过程中我终于明白,最终我们要做的还是诚实面对自己的阴暗面,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光明。

灵修是要去面对自己内在最不想看见的部分,理解和接纳它们才能实现真正的平衡。

我们生活在自己思想观念的牢笼之中,只是自己浑然不知。

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的想法和围绕所编造的“故事”。

负面情绪如同驱散不走的黑暗,唯一可以做的是带光进去消融它们。

真心想要一样东西时,身上就会散发出吸引那样东西的振动频率,然后全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观想你已经得到最想要的东西的最佳时间是早晨将醒未醒之际、晚上将睡未睡之时,那是与潜意识最接近的时间。

心想事成的定律:你所向往的必须是你命中注定的,或者是与你的更高目的具有一致性并有利于人类社会的;你能深入到潜意识和真我的层面,破除人生模式,学好自己的功课,破解个人命运。

有的亲密关系是用痛苦让你学习的业力关系,有的是比较理性、温和的让你有安全感的疗愈关系。

我们早已认识了自己,只因妄想执着的阻碍而产生了“未知的自己”,走出观念,就能回到本真的状态。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