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哭嫁?
2.四川的哭嫁歌都有些什么呀?
3.土家族哭嫁歌的主要内容
4.谁知道土家族有关向老官人的故事与土家族哭嫁歌词
十姊妹围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十摆”,新娘哭”一摆”,厨师在桌上摆一样菜,摆完后,其余九姊妹轮次哭,最后又由新娘哭”十收”,厨师再一样一样将酒菜收进,菜收完,陪十姊妹活动即告结束。哭嫁的歌词内容很多,”十摆”、”十收”有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谊,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等,有时也骂媒人。陪哭多是难分难舍的缠绵之词。音律多用七字八句的顺口溜:“爹娘恩德比天地,哺育教养心操碎,树欲静而风不息,恩德未报就别离。远望故里盼归期,归来又能住几时?门前小河长流水,女儿眼泪长长滴。”
一般要哭三五天,也有哭十天半月的。哭的主要内容为: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恩,托兄嫂照顾年迈双亲等。哭嫁的歌词一般为即席所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婶,哭词各不相同,当然也有固定哭词。此外,哭还有抑扬顿挫的曲调。
什么是哭嫁?
正宗的客家婚礼,是从“哭嫁”开始的。
当年,客家男女定亲送聘礼后,待嫁新娘就得待在娘家,闭门不出,邀请相好的未嫁姐妹陪伴,开始哭嫁。哭嫁是指用哭腔唱哭嫁歌。曲调是固定,歌词则属于即兴编成。如“骂轿歌”:一脚踢你棺材(指花轿)头,又有青砖顶脚瓦顶头;一脚踢你棺材盖,你一年抬尽几多少年妹。哭嫁是客家相传已久的习俗,含有吉祥意义,如果结婚时不哭不唱,反倒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迎娶吉日到来,男方燃放鞭炮、敲锣打鼓、奏起迎亲曲,迎娶新娘的“大妗姐”引导花轿前行。“大妗姐”是事先挑选好的村中有福气又爱张罗的已婚妇女。新郎头带礼帽,身穿长衫马褂,簪花挂红,由俗称“蹬穿石”(谐音)的一群兄弟们随后,浩浩荡荡,喜气洋洋,奔向新娘家。
新娘早早就在凌晨吉时用柚叶水沐浴完毕,然后梳头大姐唱梳头歌给新娘开脸梳头,穿戴新嫁衣和凤冠霞帔,众姐妹陪伴新娘,大唱哭嫁歌。花轿来到新娘门前,陪伴新娘的姑娘们把大门关上,向新郎讨要进门钱。姑娘们开出高价,“蹬穿石”们砍价,双方你来我往,讨价还价之声不绝,气氛热烈。等到新娘出门吉时将到,姑娘们便会勉强妥协放松警觉。趁这个好机会,大妗姐、新郎、蹬穿石们一拥而入,大妗姐一马当先,背上新娘,冲出门外,直奔花轿。新娘要挣扎哭骂,极力抗拒,但最终还是被放在花轿内。这种习俗某种程度上是古代抢婚习俗的变异。众人欢呼声中,花轿起行,鞭炮声大作,与锣鼓声、迎亲奏乐声、新娘哭嫁声,交织成一曲凤凰于飞的乐章。
四川的哭嫁歌都有些什么呀?
土家族哭嫁
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一定要会哭,谓之哭嫁,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姑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过去,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现在,哭嫁仅在僻偏的山寨还有此习俗。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一定要会哭,谓之哭嫁,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姑娘,人称聪明伶俐的好媳妇。
土家族哭嫁
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过去,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现在,哭嫁仅在僻偏的山寨还有此习俗。
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开始哭的。娘家人边为她置办嫁妆,边倾诉离之情。会哭的姑娘一个月内不哭重复,要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聪明姑娘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土家姑娘用“哭”这一形式倾诉心中的情感,当然,也有真伤心而哭的,多半是狠心的媒婆乱点鸳鸯谱,害了姑娘的一生。
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日子。在出嫁的前一天,亲朋乡邻都前来祝贺和哭别。新娘家要邀请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叫“十姊妹会”。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无论她们家住远近,无论风雨阴晴,新娘家均要打轿派人去接。十姐妹聚齐后,新娘家将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摆在堂屋中间,比新娘年长的坐上方,与新娘年龄一般大的姑娘坐两旁,新娘坐在姑娘们中间。哭的内容主要是叙述姐妹友情,也有鼓励、劝慰的话语。
哭到半夜,新娘家里摆上夜宵让十姐妹吃,新娘以此为题还要哭一段,以感谢九姐妹的相陪。 在父母之合,媒约之言的婚配年代里,媒人包办婚姻很普遍,因此新娘常借哭嫁骂媒人,表达对旧式婚姻的不满。
哭嫁是土家人婚礼的序曲,他们认为“不哭不热闹,不哭不好看”。亲朋好友前来送别,哭是一种友好,哭是一种礼貌。对于那些坐在度中不哭唱的,新娘认为是瞧不起她而不高兴。
土家族哭嫁歌的主要内容
哭娘:
水有源头树有根,天下只有我娘亲。
你把女儿哺养大,女儿不忘娘的恩。
梨子开白花,你养女儿是冤家。
天上升起五色云,女儿长大外头人。
此为姑娘出嫁前一天晚上(子时),姑娘开腔哭的内容,俗称“开声”。
娘陪哭:
我的幺,我的女,你开声来我流泪。
不是世道兴起走,金钱再多也不嫁你。
哭爹:
高梁杆,节节青,哭声爹来泪盈盈。
爹把女儿抚养大,女儿不忘爹恩情。
仙桃开花结仙果,爹花银钱是为我。
竹篮打水一场空,我爹辛劳空养我。
哭哥:
哥和我是同根生,生死贵贱不同命。
下贱妹子嫁出门,哥在家中孝娘亲。
你的妹子要离娘,往后家事要你忙。
妹去如有好天地,妹驾彩云接哥去。
哭嫂:
柑子开花叶叶青,哭声嫂嫂妹伤心。
嫂嫂情义比山高,你的妹子记得牢。
石头烧火火不燃,我的嫂嫂太耐烦。
头上双老你孝敬,膝下侄儿你教管。
爹娘是根老树子,树老全靠你护理。
嫂陪哭:
我的妹呀我的乖,姑嫂再好要分开。
姑嫂分开心焦悴,眼泪汪汪滚下腮。
哭姐:
我的姐呀我的姐,你要常来看老的。
经常帮助哥和嫂,众亲夸你有美德。
我的妹子别家人,三天两天难回程。
你要经常去看我,阳雀过山有名声。
姐陪哭:
树上喜雀叫喳喳,我妹今天要离家。
到了婆家为好人,夫妻和睦夸。
姐妹同是一命生,同胞同奶不离分。
姐妹之间常来往,要回娘家同路行。
哭媒人:
你做媒人真可恶,秧鸡脚杆抱鸡壳。
踩断门前石板路,厚起脸皮把媒说。
坛子栽花冤曲死,媒人说不说真。
坑害几多良家女,二世变牛把田耕。
当媒之人想鞋穿,穿起鞋子滚岩坎。
摔死路上无人埋,野狗咬破烂心肝。
媒人还哭:
背时女,砍脑壳,你的嘴巴莫要恶。
背时女,莫要凶,不要媒人找老公。
天上无雷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大河无桥不得过,开天有媒婆。
二、哭丧歌:在农村,凡老人逝世后都“兴哭”,被哭对象多为已故父母,伯父母,家族及亲友中的长辈。
哭亡母(俗称“五更调”):
一更一点上佛堂,想起亲生我的娘。
我娘怀我十个月,磨得我娘脸皮黄。
吃茶吃饭无滋味,一夜难眠到天光。
生生父母恩难报,吃斋念佛报爹娘。
二更二点上佛堂,想起亲生我的娘。
我娘房中生下我,一盆血水浸衣裳。
儿奔生来娘奔死,只隔阎王纸一张。
生生父母恩难报,吃斋念佛报爹娘。
三更三点上佛堂,想起亲生我的娘。
我娘哺我三五岁,筹钱送我上学堂。
寒冬腊月怕我冷,千针万线缝衣裳。
生生父母恩难报,吃斋念佛报爹娘。
四更四点上佛堂,想起亲生我的娘。
我娘哺我二十岁,杀猪宰羊娶妻房。
儿娶贤妻样样好,女嫁夫婿样样强。
夫妻只说夫妻好,把娘丢在冷空房。
生生父母恩难报,吃斋念佛报爹娘。
五更五点上佛堂,想起亲生我的娘。
我娘劳碌一辈子,为儿为女费心肠。
操劳过度生了病,无法医治卧在床。
生生父母恩难报,吃斋念佛报爹娘。
哭亡父:
正月里,正月正,我父得病是头昏。
二月里,二月八,我父得病是脚麻。
三月里,是清明,我父得病昏沉沉。
四月里,栽早秧,我为父亲找方。
都说仙丹好,我把仙丹来找到。
谁知仙丹不治病,我父只有这个命。
黄泉路上慢慢行,可怜我父成亡人。
五月里,是端阳,近邻团转来帮忙。
帮忙人儿砍根槐,树身树桠两边排。
树桠用来煮茶板,树身用来做棺材。
棺材前头有脚灯,棺材里头有亡人。
昨天接到糖一包,今天接到纸一挑。
三天不吃阳间饭,午时上了望乡台。
望乡台上望一望,满堂儿女哭哀哀。
儿女哭得肝肠断,阎王不肯放回来。
三、孝歌(孝子哭):
清明起来雾沉沉,拿起柴刀进竹林,
大的竹子砍二根,细的竹子砍一林。
青篾划起十二匹,黄篾划起十二双。
前头后头紧紧捆,上坡下坡很把稳。
近邻团转三百三,把我父亲送上山。
行大礼,作大揖,还是近邻出大力。
来日你家有好事,我们还情出力气。
扶丧孝歌:
领:先生举斧来发丧, 众:满堂儿女哭断肠。
领:众亲老幼齐用力, 众:爆竹锣鼓齐助威。
领:抬的抬,帮的帮, 众:喊起号子过坝场。
领:右边立木莫要挨, 众:左边路险要稳踩。
前领:平坦路,闪得开,后应:前后脚步紧跟来。
前领:送亡人,赴阎台,后应:三山五岳同悲哀。
合:黄泉路上慢慢去,来世再生有安排。
谁知道土家族有关向老官人的故事与土家族哭嫁歌词
土家族哭嫁歌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的内涵,即哭嫁和哭嫁歌。
所谓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开叹情”、“啼惨切”,是土家族新娘出嫁时履行的一种用歌声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的哭唱仪式活动。
哭嫁歌就是在哭嫁这一哭唱仪式上所唱的抒情歌谣;是哭嫁仪式活动所构成的固定曲牌及固定词章。其音调大都来源于土家族山歌,有又哭又唱、只唱不哭和只哭不唱三种。哭声低沉、短促、呜呜咽咽,气氛哀怨、悲切、忧伤;声调舒缓、昂扬,接近于朗诵调;也有汉语哭唱和土家语哭唱两种。 哭嫁一般在晚上,届时和新娘要好的姐妹和亲邻少女妇妪邀约待婚姑娘家的住处陪哭,一直哭到娶亲之夜。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报结婚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也有前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先是在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请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依次围席而坐,哭起嫁歌来。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越临近婚期哭声越悲,往往通宵达旦,直哭得声音嘶哑仍不停哭。 到了出嫁前一天(当地称为“戴花”日)的晚上,是哭嫁的高潮。新娘的爹娘邀请亲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也是土家族哭嫁的独特形式。这段时间的哭唱内容相当丰富,但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顺序一般为: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哭叔伯、哭姑舅、哭陪客、哭媒人、哭苦情、哭扯眉毛、哭花、哭梳头、哭辞祖宗、哭离娘席、哭出菜、哭撒筷子、哭包露水帕、哭穿露水衣、哭穿露水鞋、哭打伞、哭踩斗、哭出门、哭上轿等。
“陪十姊妹歌”在三峡地区又称“姊妹歌”、“伴女歌”,是一种只唱不哭的长诗结构形式的哭嫁歌,有成套礼仪形式,不能任意颠倒,专家称为歌堂哭嫁歌。姑娘出嫁前一天晚上,邀请未婚女子九人,围桌打厢而坐,新娘头搭丝帕,行至堂前三拜九叩祖宗后,居中而坐,由新娘或最会唱的姑娘唱开台歌,接着是“坐歌堂”“数花”“盘歌”,最后是“送歌堂”。由新娘兄弟酌酒,依次传杯轮唱或对唱,胜者享受糖食,负者罚酒,直至夜深始散。十姊妹歌多为一人领唱,众女伴用同样的曲调以衬词伴和。唱到高潮处,在座的宾客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合唱。歌词有回顾也有祝愿,多为表达姑娘感怀父母养育之恩和出嫁前的离情别意,也有很大部分是关于孝顺公婆、敬夫教子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曲词优雅,场面井然。欢乐时,轻快的节奏、跳荡的旋律伴合着美丽的同句,生动地表达了姑娘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抒怀时,或高亢悠扬,或深情委婉,徐缓的节奏和柔美的音调中,蕴藏着姑娘深沉的情。
按习俗,婚礼前后哭嫁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过礼哭、娶亲哭和发亲哭,谓之“新娘三哭”: 是指娶亲的人在新娘家吃毕酒宴,经双方总管协商一致,准备迎新娘上轿,正式发亲(即迎娶新娘)前的一场哭,也是三哭中最隆重,最壮观的哭嫁。骨肉之情、别离之痛,纵有千言语万语言也难以言表,亲人们便以内容丰富的哭嫁来表达。这时哭的人员处新娘外,有母亲、伯母、婶娘、姑妈、舅娘、姐、妹、嫂子等一起哭,前来贺喜的满堂客人无不为之动情。哭嫁歌“十月怀胎”是哭诉母亲怀胎之苦、养育之艰辛的,其感情之真挚,听了令人潸然泪下;“新娘十哭”更是一首历数父、母、兄、嫂、弟、妹、叔、伯、舅娘等情谊的好歌。“一哭我的妈把我养大,女大就要到婆家;二哭我的爹当家劳累些,嫁妆多少由你给;三哭我的哥,兄妹也不多,正头七月要接我;四哭我的嫂,待妹实在好,上敬老来下敬小;五哭我的妹,从小一头睡,不知几时能相会…….九哭天哭亮,声声哭爹娘,哭干眼泪痛断肠。十哭天已明,含泪别亲人,吹吹打打轿出门。”此外还有“十劝姐”、“五更寒”等内容。
发亲哭在众人的劝导下,适可而止。而后,在总管的“发亲”的一声令下,伴着长号、大锣和唢呐的奏鸣(不兴击鼓、放鞭炮),在众人的簇拥下由兄长背着新娘送上花轿,哭嫁便圆满结束。亲友们目送抬有新娘的花轿和好好荡荡的娶亲队伍渐渐远区。
哭嫁时,哭者、陪者都可以尽情的抒发感情,一字一泪,非哭断肝肠不可遏止。内容主要哭诉自己的身世和难舍亲人的离情别绪,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亲友善待之情,其中也含有对亲人的抱怨。还有哭骂媒人和勉励新娘的内容。 土家族哭嫁歌的类型大致有这么几种:
1、由新娘主哭。接着亲人们顶腔接声劝哭。你一声,我一声,自然形成了一种多声部合唱。
2、由人代哭,新娘陪哭。这种类型是因为新娘不会唱哭嫁歌,出嫁时,请人代哭唱,新娘在一边掉泪一边跟唱。
3、两人对哭。出嫁时,新娘和母亲、姐妹等又哭又唱,互相告别,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怀。
哭唱往往从新娘的哭诉开始,引起姐妹好友及母亲的不舍和劝慰之情。姿势多为坐唱,新娘手执手帕,用于擦泪,或用手挥动,借以抒情。陪唱者围坐在一起,低头或相视而唱,为了劝慰对方,调节哭唱的起止、节奏、速度、力度等。哭唱者还会相互拍背、拍腿以传达讯号。 如:哭父母
我的头发还没有生根,我的牙齿还没有长齐呀!
织麻纺纱做不起,背柴挑水做不起 ,
你们就狠心地把我推出门,
做人媳妇活受罪,做不会也要做了。
我的肩膀压肿了 ,还满不了人家的意。
十八指头磨烂了,还顺不了人家的心。
这日子怎么过呀? 早晓得这一天,
刚把我生下来时,为什么不把我往泥潭里泡了呢?
早晓得这一天 ,刚把我生下来时,
为什么不把我往岩坝上丢了呢?
丢在泥潭里,还要起个水泡泡哩,
丢在岩坝下,还能长一蓬草草哩。
又如:
我的父母,眼力好来志量宽,把我放到茅草山。
茅草山上草不张,尽长牛毛毡。
我的父母,听媒讲来听媒音,把我坑害一平生。
先前我在大地方坐,现在却不得在大地方过……
歌中怨诉了父母只听媒人言,而不考虑女儿的想法,自作主张将女儿嫁了。女儿在哭的过程中即对父母作了委婉的控诉,也唱出了无奈与绝望。
对包办婚姻的控诉,出嫁女子抱怨的对象不直接是父母,而是包办婚姻的始作俑者---媒人,就成了出嫁女子控诉的罪魁祸手,往往把一腔怨恨泼在媒人身上。
骂媒人:
韭菜开花一二台,背时的媒人天天来.
蚕豆开花绿茵茵,背时的媒人嚼舌根.
豌豆开花夹对夹,背时的媒人想鞋袜.
板栗开花球对球,背时的媒人想猪头.
你做媒人想饮酒,山上的猴子骗得走.
说活我的爹和娘,媒人死后变马牛羊. 随着时代的进步,包办婚姻逐渐减少,于是,倾诉亲人间的骨肉分离便在土家族哭嫁歌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其凄凉哀婉,催人泪下,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如:哭哥嫂:
哭一声哥来叫一声嫂,难舍难分骨肉同胞。
兄嫂待妹千般好,为妹费心又操劳。
这大恩大德还未报,又得拜托二年高。
爹娘前代妹多行孝……
如:哭家人:
我的婶娘我的叔,往时兄妹情义深.
我今搭了露水帕,今朝多了我一人.
人家老少都敢骂,送给人家当.
我今穿了露水衣,难舍歌妹离别情.
人家老少都敢欺,哥呀妹呀兄弟呀.
我的哥呀我的妹,往日喊我喊的甜.
挨到哥哥十八年,如今竹子已砍断.
哥哥不再有负担,牵着手儿不觉得.
哭父母
在娘三年怀中滚,头发白了多少根。
青布裙来白围腰,背儿过了多少山坳坳。
布裙从长背到短,这山背到那山转。
风也吹来雨也打,爹娘把我拉扯大。
爹背晒成糊锅巴,我娘瘦得象个风筝架。
……。
只道父母团圆坐,谁知今日两离分。
哭声爹来刀割胆,哭声娘来箭穿心。
哭父
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
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头言难尽。
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生疾病;
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费苦心。
四怕我们无文化,送进学堂把书念,
把你女儿养成人,花钱费米恩情深。
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衔;
艰苦岁月费时日,挨冻受饿费心肠!
女儿错为菜子命,枉自父母费苦心;
我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
为女不得孝双亲,难把父母到终身;
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枉为人。
又如哭爷娘:
娘啊娘,我要走了呐,再帮娘啊梳把头。
曾记鬓发野花艳,何时额头起了苦瓜皱?
摇篮还在耳边响,娘为女儿熬白了头。
燕子齐毛离窝去,我的娘唉,
衔泥何时得回头? ……
哭同伴
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岩板路一根;
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耍长成人。
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灯过;
织麻同麻篮啊,磨坊同岩磨…… 出嫁,意味着生活脱离父母的庇荫而独立支撑往后的日子。对“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不可知”的出嫁女子,于未知的新生活充满了惶惑,迷茫。因此,哭嫁歌的内容就充满了依恋,矫情的特色。
如:开声哭父母:
太阳起来三重楼,我慢洗脸来慢梳头。
随到自己的父母住,父母双手煮来单手递。
吃完早饭碗一丢,想到哪去到哪去。
鸡刚叫来天刚亮,我快洗脸来快梳头。
随到别个的父母住,急忙把饭煮好递拢去。
筷子落地有人捡,娘儿分离无人留。
今后心想来望你,二姓父母不放口。 亲人对即将出嫁的女子用“哭”来表达出不舍之余时,还对她们的未来生活充满憧憬,希望他们美满幸福,同时也给他们讲述一些做人的道理。
如:娘哭女:
我的女儿我的心,你到婆家要小心.
只能墙上加得土,不能雪上再加霜.
婆家人可大声讲,你的话却要轻声.
金盆打水清又清,你的脾气娘知情.
铜盆打水黄又黄,你的脾气要改光.
亲生爹娘不要紧,公婆面前要小心.
十月一满临盆降,我娘分身在一旁.
牙齿咬得铁打断,双脚踩得地皮穿.
醒来一看儿的身,是女是男娘伤心.
无独有偶,湘西南侗家人的充满戏剧性的“抢”亲,与湘西北土家族带有史诗性 (特定民族的独特知识总汇)的“哭嫁”,可以说是相互辉映的古老婚俗的两朵奇葩。在国内外,侗族的“抢”亲大概鲜为人知,但土家山寨的“哭嫁”却是早在50年代就已闻名世界了。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中有许多朴质无华却感人至深的诗句。请听:
忽听金鸡一声叫,
好像乱箭穿我心,
唢呐吹起“娘送女”,
镏子打起“大开门”……
唢呐一声泪一滴,
扯娘罗裙扯爹衣。
苦命女儿送上轿,
亲生骨肉两离分……
就是铁石心肠的人,听了这样声声呼号、字字血泪的哭诉,恐怕也难免潸然泪下吧。
参考资料:
相信我,没错的!